文章詳情

溫度測量計

日期:2024-09-20 06:51
瀏覽次數:1610
摘要:

溫度測量計


 
本產品關鍵字:溫度,測量儀,資料,技術文章,說明,溫度,測量儀圖片

溫度測量儀表是測量物體冷熱程度的工業自動化儀表。
*早的溫度測量儀表,是意大利人伽利略於1592年創造的。它是一個帶細長頸的大玻璃泡,倒置在一個盛有葡萄酒的容器中,從其中抽出一部分空氣,酒麵就上升到細頸內。當外界溫度改變時,細頸內的酒麵因玻璃泡內的空氣熱脹冷縮而隨之升降,因而酒麵的高低就可以表示溫度的高低,實際上這是一個冇有刻度的指示器。
1709年,德國的華倫海特於荷蘭**創立溫標,隨後他又經過多年的分度研究,到1714年製成了以水的冰點為32度、沸點為212度、中間分為180度的水銀溫度計,即至今仍沿用的華氏溫度計。
1742年,瑞典的攝爾西烏斯製成另一種水銀溫度計,它以水的冰點為100度、沸點作為0度。到1745年,瑞典的林奈將這兩個固定點顛倒過來,這種溫度計就是至今仍沿用的攝氏溫度計。
早在1735年,就有人嘗試利用金屬棒受熱膨脹的原理,製造溫度計,到18世紀末,出現了雙金屬溫度計;1802年,查理斯定律確立之後,氣體溫度計也隨之得到改進和發展,其**度和測溫範圍都超過了水銀溫度計。
1821年,德國的塞貝克發現熱電效應;同年,英國的戴維發現金屬電阻隨溫度變化的規律,這以後就出現了熱電偶溫度計和熱電阻溫度計。1876年,德國的西門子製造出**支鉑電阻溫度計。
很早以前,人們在燒窯和冶鍛時,通常是憑借火焰和被加熱物體的顏色來判斷溫度的高低。據記載,1780年韋奇伍德根據瓷珠在高溫下顏色的變化,來識彆燒製陶瓷的溫度,後來又有人根據陶土製的熔錐在高溫下彎曲變形的程度,來識彆溫度。
輻射溫度計和光學高溫計是20世紀初,維思定律和普朗克定律出現以後,才真正得到實用。從60年代開始,由於紅外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利用各種新型光敏或熱敏檢測元件的輻射溫度計(包括紅外輻射溫度計),從而擴大了它的應用領域。
各種溫度計產生的同時就規定了各自的分度方法,也就出現了各種溫標,如原始的攝氏溫標、華氏溫標、氣體溫度計溫標和鉑電阻溫標等。為了統一溫度的量值,以達到國際通用的目的,國際權度局*早規定以玻璃水銀溫度計為基準儀表,統一用攝氏溫標。後經數次改革,到1927年改用以熱力學溫度為基礎、以純物質的相變點為定義固定點的國際溫標,以後又經多次修改完善。
國際現代通用的溫標是1967年第13次國際權度大會通過的,1968年國際實用溫標。它以13個純物質的相變點,如氫三相點,即氫的固、液、氣三態共存點(-259.34℃);水三相點(0.01℃)和金凝固點(1064.43℃)等,作為定義固定點來複現熱力學溫度的。
中間插值在-259.34~630.74℃之間,用基準鉑電阻;在630.74~1064.43℃之間,用基準鉑銠-鉑熱電偶;在1064.43℃以上用普朗克公式複現。
一般的溫度測量儀表都有檢測和顯示兩個部分。在簡單的溫度測量儀表中,這兩部分是連成一體的,如水銀溫度計;在較複雜的儀表中則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中間用導線聯接,如熱電偶或熱電阻是檢測部分,而與之相配的指示和記錄儀表是顯示部分。
按測量方式,溫度測量儀表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大類。測量時,其檢測部分直接與被測介質相接觸的為接觸式溫度測量儀表;非接觸溫度測量儀表在測量時,溫度測量儀表的檢測部分不必與被測介質直接接觸,因此可測運動物體的溫度。例如常用的光學高溫計、輻射溫度計和比色溫度計,都是利用物體發射的熱輻射能隨溫度變化的原理製成的輻射式溫度計。
由於電子器件的發展,便攜式數字溫度計已逐漸得到應用。它配有各種樣式的熱電偶和熱電阻探頭,使用比較方便靈活。便攜式紅外輻射溫度計的發展也很迅速,裝有微處理器的便攜式紅外輻射溫度計具有存貯計算功能,能顯示一個被測表麵的多處溫度,或一個點溫度的多次測量的平均溫度、*高溫度和*低溫度等。
此外,現代還研製出多種其他類型的溫度測量儀表,如用晶體管測溫元件和光導纖維測溫元件構成的儀表;采用熱象掃描方式的熱象儀,可直接顯示和拍攝被測物體溫度場的熱象圖,可用於檢查大型爐體、發動機等的表麵溫度分布,對於節能非常有益;另外還有利用激光,測量物體溫度分布的溫度測量儀器等。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2217號